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严峻了!上海一小区“10人扔垃圾只1人分类”,你的素质跟上了吗?

新民晚报记者 裘正义 沈敏岚 曹刚 金旻矣

上海,日产垃圾2万吨!

12天就能堆出一座东方明珠……

老港基地承担全市70%生活垃圾处置任务,

处置能力接近极限……

上海绿化市容部门统计显示,

从7年前的100个示范小区试点起步,

垃圾分类现已覆盖500多万户家庭,

然而!

复旦大学一项调查也指出,

上海居民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的

不到四分之一……

图说:老港垃圾填埋处,各种工程车在忙碌着 。新民晚报记者 周馨 摄

垃圾分类的目的,是为了更合理有效地处置。若“处理”跑不赢“产生”,垃圾问题必将成为生态之城建设的明显短板。2011年起,“生活垃圾分类减量”连续8年成为市政府实事项目,今年更将打响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攻坚战。3月16日,市政府更发布了《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》,明确要建立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。

近日,新民晚报记者走访多个实施垃圾分类的小区,发现高质量、长时间坚持的,确实很少。小区试点垃圾分类,为啥推广难?

原因1:分类设施缺失

打虎山路某小区居民:“家里分好垃圾,楼道垃圾桶却没有分类标识,刚调动积极性又被打击。”

视觉中国图

杨浦区打虎山路上的一个小区内,垃圾箱房锈迹斑斑,破损的房门上贴着“其他垃圾(干垃圾)投放点”标识,及可回收物、玻璃、有害垃圾、其他垃圾等宣传单。然而,一旁的绿色、咖啡色垃圾桶上,并没有分类标识,桶里什么垃圾都有——可回收的塑料瓶、应放在湿垃圾桶中的厨余垃圾、有毒有害的干电池,全部混在一起……居民根本不分干湿,垃圾扔哪个桶很随意。

而普陀区水泉路一个小区,最近大门新装门禁系统,贴上了垃圾分类宣传海报。但在小区里走一圈,却怎么也找不到分类垃圾桶。虹口区凉城路一小区,只有1号楼下才有分类垃圾桶,隔壁2号楼旁却没有,导致楼前垃圾混装得很多。

推行垃圾分类以来,不少小区在进出口旁贴出了醒目宣传语,分类垃圾桶却常缺失——要么设置不到位,要么损坏、遗失后没及时补上。有些居民在家里认真分好,下楼发现小区只有一种垃圾桶,非常沮丧,刚调动起来的积极性又受打击。

原因2:分类标准缺稳

市人大代表厉明:上海先后用过5种分类标准,“数次改变让人无所适从”。

视觉中国图

市人大代表、上海四维乐马律师事务所主任厉明调查发现,1999年至今,上海先后用过五次分类标准:

有机垃圾、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;

干垃圾、湿垃圾和有害垃圾;

废玻璃、有害垃圾、可燃垃圾、可堆肥垃圾和其它垃圾;

有害垃圾、玻璃、废旧衣物、厨余果皮和其它垃圾;

可回收垃圾、有害垃圾、湿垃圾、干垃圾。

不同时期的垃圾桶上,分类标识也不同。即使有心想分,也会无所适从。

对此,绿化市容部门解释,分类标准只是随时间推移或概念变革而微调名称,并无根本性改变。比如,有机/无机、干/湿、可堆肥/不可堆肥,三组概念基本类似。又如废电池,随工艺演变,学界对其危害性和处理方式也有争论。从大方向看,始终遵循着“干湿分类投放、有害和可回收分类收集处置”的思路。

随机采访中,“垃圾分类标准不能太复杂,要易懂易记”是许多市民的共识。目前,上海已确定本市生活垃圾实行“有害垃圾、可回收物、湿垃圾和干垃圾”的四分类标准,鼓励各单位和居住小区根据区域内再生资源体系发展程度,细化分类可回收物。标准已经确立,但深入人心并变为自觉行动,依然任重道远。

原因3:配套宣传缺乏

凉城路某小区保洁员:10人扔垃圾只有1人分类,“小区两幢楼两天才分出一桶湿垃圾”。

视觉中国图

凉城路一小区中,1号楼下的垃圾箱房被分成干、湿两部分。15分钟内,9个居民走近,却只有一位老人“干湿分离”——拎两包垃圾,一包投入干垃圾桶,另一包拆袋倒入湿垃圾桶,再将空袋扔进干垃圾桶。

小区绿色账户积分员说,去年底推行垃圾分类以来,两幢楼每两天才能分出一桶湿垃圾,多数居民仍混乱投放。“上班族都不太分。来为绿色账户积分的,主要是老人。”住2号楼的裘女士回忆,收到过绿色账户卡,“听说小区在推垃圾分类,但怎么积分、换礼品,不清楚。”

一些小区实行分类新政后,配套宣传简单模糊,持续时间不长,大都只是“一阵风”。反观2011年开始垃圾分类的宝山路街道扬波小区,提前做了大量准备和培训。小区没物业,由业主自治,业委会挨家挨户征询业主分类意愿,支持率达90%。业委会并未松懈,仍邀请第三方公益组织开讲座培训,并举办隆重的启动仪式,增强仪式感。“从征询到推行,花了整整半年‘培养感情’,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小区推新政的决心。”业委会主任郑忠芳说。

原因4:“带头大哥”缺席

控江路某小区王阿姨:垃圾分类“热闹了几个月,没人带头,后来就偃旗息鼓了”。

视觉中国图

控江路上一个居民区几年前开始垃圾分类。每层楼道现有两个垃圾桶,黑桶上歪歪扭扭写着“干垃圾”,蓝桶上没写字,楼下还有一只孤零零的厨余果皮垃圾桶。几个桶里的垃圾都是五花八门——废纸、果皮、塑料瓶、牛奶盒……居民王兰芳听说过垃圾分类,但坦言邻居们都没分,“如果人家分,我当然也会分,不拖后腿。但别人都不分,我为啥要出这个头?”

有人曾做过实验:连续一周将空矿泉水瓶集中放在楼道的垃圾桶旁,同楼层的邻居们也“看样学样”,把空瓶收集起来放在垃圾桶边。可见在基层治理中,如有积极行动者带头,很多工作就能顺利开展,垃圾分类同样如此。

比如扬波小区推行垃圾分类7年来,仍有业委会成员和志愿者反复宣传监督,尤其针对钟点工、租房客和二手房业主等人群,更是在垃圾桶边现场指导。综观分类效果好的小区,往往有一些积极行动的“带头大哥”当表率。相反地,如果缺少热心居民的引导,垃圾分类将很难持久。

原因5:小区物业缺位

环保志愿者郝利琼:在推广中屡屡碰壁,"最终失败的小区,物业往往没热情"。

视觉中国图

在推广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中,小区物业是重要一环。然而上海的现状是,低档和高档小区的物业都有缺位现象。前者利润薄,分类“无利可图”,没积极性;而后者常提供“管家式服务”,不敢对业主提要求。

上海爱芬环保科技咨询服务中心项目总监郝利琼表示:“哪些小区推广不了,一眼就能看出来。”“最终失败的小区,物业或业委会往往没热情,有明显抵触情绪。”她认为,各小区的硬件条件和居民构成不同,强压任务,可能只会换来敷衍。“放几个桶、贴几张标语,就算分类了,没啥效果。要全身心陪伴小区,尊重、理解、支持他们。”

以上是小新通过走访调查后所能想到的垃圾分类推广难的各方原因,那么,你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了吗?随手扔垃圾会不会“对号入座”?在你身边垃圾分类推广的难点又主要有哪些?

在小新看来,垃圾分类难无论是有这样或那样的原因,归根结底还是要从我们每个家庭的垃圾源头抓起,在不同生活区域设置各自的垃圾桶,只需在最后环节多生个心眼分类投放不就行了嘛~上海的居民同志们,垃圾分类人人有责,咱们的素质可要跟上哦!

对垃圾分类推广难有更多想法和建议欢迎点击文末右下角“写评论”参与讨论!

更多新闻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新民晚报移动客户端